描述
描述
集团介绍
集团文化
服务对象
核心能力

时空间行为规划:核心问题与规划手段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3-21 分类:行业资讯
尽管本文所提出的时空间行为规划主要面对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及活动空间,时空间行为规划也可应用于其他方面,如无障碍规划旅游产品规划城市应急管理等,时空间行为规划的关注点正从重复性的惯常行为,转向偶发性的非惯常行为,从外显的可见的行为,转向内隐的未实现的行为,需更深入地理解个体行为意图,以提升城市与城市居民在面临外部资源变化时行为的灵活性

空间行为规划包括三个规划手段,一是空间规划,包括生活空间规划、移动系统规划,其目的是提高个体的空间可达性;二是时间规划,包括时间资源规划、时间预算规划,其目的是增加个体的时间可用性;三是行为引导,通过信息发布与决策支持、政策干预与价值引导等方式,改变个体不合理的行为需求与行为模式,最终促使个体行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时空间行为规划:核心问题与规划手段》,柴彦威等,《城市规划》2022-12期


时空间行为规划:核心问题与规划手段
柴彦威 李彦熙 李春江

       时空间行为规划的核心在于认识、分析、诊断、优化“人”与“地”的互动关系,最终促进个体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及城市社会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实现“人”“地”协调。
      对城市中“人”和“地”的分析是时空间行为规划的基本依据,规划与管理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应在于如何调整物质环境来减少制约个体行为的不利因素,为个体实现日常活动和理想的生活方式提供机会;同时分析个体行为中的不合理因素,从时空规划与行为引导两个方面提高个体生活质量与满意度。一方面,通过认识行为需求与难点,发现城市资源供给与个体日常行为开展的矛盾点,从供给侧优化城市空间与时间资源供给,促进城市时空间资源的供需匹配;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和政策措施干预行为模式,从需求侧促进个体高效、合理利用城市时空资源, 引导健康、环保、可持续的时空行为与生活方式。
       从实践层面来看,目前空间规划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尤其是强调设施邻近性与可达性的生活圈规划;时间规划主要在欧洲国家中应用,对于我国引入、实施弹性的时间政策具有借鉴意义;行为引导在交通领域、能源使用领域有一些探索性实践,未来还需要纳入对行为系统的整体考量。空间规划、时间规划、行为引导三个手段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三者的结合能够综合考虑时间与空间的整合性、出行与活动的统一性、个体行为系统与城市活动-移动系统的交互性,从时间、空间、行为三个层面谋求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时空间行为规划概念的提出能够支持当前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体现了行为地理学融入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我国城乡规划人本化、城市治理精细化的现实要求。
      尽管本文所提出的时空间行为规划主要面对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及活动空间,时空间行为规划也可应用于其他方面,如无障碍规划、旅游产品规划、城市应急管理等,时空间行为规划的关注点正从重复性的惯常行为,转向偶发性的非惯常行为,从外显的、可见的行为,转向内隐的、未实现的行为,需更深入地理解个体行为意图,以提升城市与城市居民在面临外部资源变化时行为的灵活性。随着时空间行为研究数据采集技术逐渐完备、方法逐渐完善、研究逐渐深入,时空间行为规划将不断拓展其实践应用的边界,从面向日常生活的短期规划,走向面向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划,密切跟踪不同人群、不同活动的短期变化与长期趋势,审慎判断城市层面的土地利用和个人层面的空间利用的供需关系,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不断提升个体生活质量。

ABUIABACGAAg2svhnwYonPODuQIw6QQ4pwMABUIABACGAAg2svhnwYouMvstQQwsgU48AQABUIABACGAAg2svhnwYo7KqbmAcwsgU47gQABUIABACGAAg2svhnwYo-8qE_wUwkwU42QQABUIABACGAAg2svhnwYorMPP5QEw9gQ4mQQ



时空间行为规划:核心问题与规划手段

时间:2023-03-21 分类:行业资讯
尽管本文所提出的时空间行为规划主要面对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及活动空间,时空间行为规划也可应用于其他方面,如无障碍规划旅游产品规划城市应急管理等,时空间行为规划的关注点正从重复性的惯常行为,转向偶发性的非惯常行为,从外显的可见的行为,转向内隐的未实现的行为,需更深入地理解个体行为意图,以提升城市与城市居民在面临外部资源变化时行为的灵活性

空间行为规划包括三个规划手段,一是空间规划,包括生活空间规划、移动系统规划,其目的是提高个体的空间可达性;二是时间规划,包括时间资源规划、时间预算规划,其目的是增加个体的时间可用性;三是行为引导,通过信息发布与决策支持、政策干预与价值引导等方式,改变个体不合理的行为需求与行为模式,最终促使个体行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时空间行为规划:核心问题与规划手段》,柴彦威等,《城市规划》2022-12期


时空间行为规划:核心问题与规划手段
柴彦威 李彦熙 李春江

       时空间行为规划的核心在于认识、分析、诊断、优化“人”与“地”的互动关系,最终促进个体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及城市社会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实现“人”“地”协调。
      对城市中“人”和“地”的分析是时空间行为规划的基本依据,规划与管理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应在于如何调整物质环境来减少制约个体行为的不利因素,为个体实现日常活动和理想的生活方式提供机会;同时分析个体行为中的不合理因素,从时空规划与行为引导两个方面提高个体生活质量与满意度。一方面,通过认识行为需求与难点,发现城市资源供给与个体日常行为开展的矛盾点,从供给侧优化城市空间与时间资源供给,促进城市时空间资源的供需匹配;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和政策措施干预行为模式,从需求侧促进个体高效、合理利用城市时空资源, 引导健康、环保、可持续的时空行为与生活方式。
       从实践层面来看,目前空间规划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尤其是强调设施邻近性与可达性的生活圈规划;时间规划主要在欧洲国家中应用,对于我国引入、实施弹性的时间政策具有借鉴意义;行为引导在交通领域、能源使用领域有一些探索性实践,未来还需要纳入对行为系统的整体考量。空间规划、时间规划、行为引导三个手段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三者的结合能够综合考虑时间与空间的整合性、出行与活动的统一性、个体行为系统与城市活动-移动系统的交互性,从时间、空间、行为三个层面谋求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时空间行为规划概念的提出能够支持当前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体现了行为地理学融入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我国城乡规划人本化、城市治理精细化的现实要求。
      尽管本文所提出的时空间行为规划主要面对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及活动空间,时空间行为规划也可应用于其他方面,如无障碍规划、旅游产品规划、城市应急管理等,时空间行为规划的关注点正从重复性的惯常行为,转向偶发性的非惯常行为,从外显的、可见的行为,转向内隐的、未实现的行为,需更深入地理解个体行为意图,以提升城市与城市居民在面临外部资源变化时行为的灵活性。随着时空间行为研究数据采集技术逐渐完备、方法逐渐完善、研究逐渐深入,时空间行为规划将不断拓展其实践应用的边界,从面向日常生活的短期规划,走向面向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划,密切跟踪不同人群、不同活动的短期变化与长期趋势,审慎判断城市层面的土地利用和个人层面的空间利用的供需关系,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不断提升个体生活质量。

ABUIABACGAAg2svhnwYonPODuQIw6QQ4pwMABUIABACGAAg2svhnwYouMvstQQwsgU48AQABUIABACGAAg2svhnwYo7KqbmAcwsgU47gQABUIABACGAAg2svhnwYo-8qE_wUwkwU42QQABUIABACGAAg2svhnwYorMPP5QEw9gQ4mQQ



×
0ed6661243c14d323aa58bf170f74d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