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这座有着千年文化传承的历史古城,当她穿越汶川特大地震再次向世人走来时,人们不仅惊艳她的原地崛起,更惊艳她的发展起跳。
城乡住房建设超前20年发展,旅游超过震前水平,更大踏步地朝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目标迈进……5年后的今天,世人在都江堰这片土地上,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被视为“几乎不可能”的奇迹的诞生。
城乡住房跨越二十年
5月的都江堰,丛山叠翠、溪水潺潺,大片青黄色的油菜地散发着菜籽的芳香。明媚的春光中,记者穿过大片青黄色的油菜地,走进翠月湖镇东桂苑。这里小楼林立、错落有致,户户水、电、气、通讯、光纤畅通,给人以城市田园小区的印象。
郑道祥是这里有名的育树能手,地震前,一家4口住在70多平方米的旧平房中,收入主要来自家里的3亩多苗木。“当时因为交通不便,苗木运不出去,只能就地消化,年收入不足3万元。”郑道祥告诉记者,灾区重建后,这里的路修好了,交通方便了,他又包了8亩地育苗木,主要经营银杏和桂花,年收入10多万元,与村里其他村民一样,一家4口也搬进了160多平方米的两层新楼房。“最大的梦想就是今后承包一个更大的园林基地,种植更多种类的苗木。”
不远处,65岁的董仙玉正和外孙女坐在沙发上看着背投电视,住房内宽敞明亮,各种电器、家具一应俱全,厨房里还开通了天然气管道。“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年老了在家看看孩子,干点家务就很知足了”。堪比别墅的居住环境,让已经在新居住了3年多,年近古稀的董仙玉感觉到了晚年的幸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让她每月也有了“固定工资”,当记者问及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就希望能一家团聚、子孙健康,再也不要有地震。”平实的语言透露出质朴的心。
对此,村干部王霞深有感触,原来村民居住分散,几百米盖一处房子,基础设施配套很不好搞,现在大家集中居住,水泥路修好了,水、电、气、宽带和有线电视光纤都接进来了,村里设了垃圾桶,比原来整洁多了,城里有的东西,农村也都有了,“今后就希望能让更多的游客来看看灾区农家的大变化。”
“我们坚持在规划设计上群众说了算,在建设方式上群众说了算。”都江堰规划局长陈捷向记者说。在方案设计前,设计单位要深入村组农户与群众进行密切沟通。初步规划方案出台后,采取村组公示、群众评议的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要求须经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同意后才能实施,提高了规划的落地性,促进了建筑的多样性。
因为这样,一张规划设计图,陈捷和他的同事们少则要修改四五次,多则几十次,直到群众都满意为止。
这一切都在证明,都江堰用统筹城乡的思路推进灾后重建,闪烁着一条城乡发展的科学路径。目前,都江堰市6万余户重建农房完成,全部入住,相当于灾前农村20年的建设总量;按照“三打破三提高”和“四性”要求,规划建设了205个集中安置点,打造了一批全省农房重建典型。同时,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成效得到显现,城乡建设整体水平跨越20年左右。
援建变长效合作机制
随后,记者走进都江堰市壹街区,很难想象,五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农田和旧厂房,今天已变为灾后重建的城市样板,恍如上海的“新天地”。在这块4.6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现代的元素处处可见,古老的“因子”隐约可寻,一个烟囱和筒式红砖墙体被保留下来。
壹街区名字取“上海、都江堰是一家”和“建造一流社区”之意,这里是上海和都江堰携手以营造“和谐家园、生活乐园、大众公园、生态花园”为规划理念,打造的规模最大、功能配套最完善的震后重建新兴城市综合体,也是四川省内唯一一处同时兼具“川西风貌、上海风情”的特色街区。
61岁的彭生秀兴致勃勃地伺弄着自家的花木。女儿就在壹街区的一家超市上班,她自己每天去附近的活动中心和颐湖锻炼身体,在她位于壹街区问道西路45号洪桐园的家里,一家五口其乐融融。“我现在什么都有了,幸福指数很高了。”当提及有何梦想时,彭生秀想了许久,依然摇了摇头。
壹街区只是上海援建众多项目中的一个。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总投资84.2亿元,援建项目117个,实现了上海援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2013年4月11日,“上海·都江堰两地长效合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在上海举行,两地对口部门及单位就今年全年的长效合作达成了3个方面15个重点合作事项。
针对今年具体合作内容,上海、都江堰两地于4月11日举行了5项相关投资项目的签约仪式,协议投资总金额达到16.28亿元。
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上海将都江堰市列入对口长效合作地区,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鼓励上海企业到都江堰投资兴业。“援建结束后,上海市每年确定4个区(2013年为宝山、青浦、普陀、金山)牵头开展与都江堰市乡镇的具体对接合作。两地协定了一系列长效合作举措,在共办活动、产业合作、部门对接工作中创新方式,探索出一系列长效合作的新模式。”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副主任孙国彪表示。
产业重建跨越式发展
汽车行驶在静谧的乡间小道上,路两边青翠的树木随风起舞。站在新建成的沙西线向两侧眺望,视线所及都是大片黄绿相间的农田,在阳光下显得生机盎然,这就是都江堰市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
园区中的孙桥农业公司,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企业。“该公司是由国有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都江堰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于灾后合资组建的农业产业化成都市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文波介绍说。
在孙桥公司的整个生产流程中,科技含量最高、对工人要求最高的是组培中心。培育器皿、检测仪器、无菌操作间……大家似乎很难把这些透出浓浓“科技味”的元素和普通农民联系起来。然而,在这里工作的大部分人,恰恰是当地的普通农民。“这里的农民已经不再是以前只会种庄稼的农民,基本成了地地道道的农业‘土’专家。”张文波颇有些得意,“今后能造福更多当地农民就是我最大的梦想”。
纵观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截至目前,集聚区覆盖了崇义、胥家、天马、向峨等12个乡镇,耕地面积17万余亩,受益农业人口多达19万余人。这片发展前景广阔的土地,为都江堰市赢得了“中国猕猴桃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市”和“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的荣誉。
在旅游业上,五年中,青城山、都江堰等景区完成重建,虹口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聚集青城豪生、逸岭锦江、蓝光万豪、青城天元、百伦华美达等五星级酒店集群,成功推出《道解都江堰》、《时空之旅》等文化旅游产品……五年来,都江堰旅游业旅游综合收入翻了两番,是五年前的2.5倍。
“地震过去的五年,都江堰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未来,都江堰市要成为成都对外开放和旅游现代化、国际化的‘排头兵’,打造成国际旅游度假胜地。”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表示,都江堰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有众多优势,未来几年,都江堰将围绕这些旅游资源,按照国际旅游标准、要求进行开发利用。“我相信这个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记者手记:
五年前,这片土地曾经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一栋栋损毁的住房,一道道惊恐的目光,让这座城市被称为 “站立的废墟”;今天,漫步其间,映入眼帘的是布局有序、配套完善的住房和生活舒适、笑逐颜开的居民。
是什么力量创造出如此令人惊叹的人间奇迹?记者一路走,一路思考,当地干部群众用最质朴的语言给予我们饱含深情的回答。然而在各种回答中最让我们感慨的,是都江堰市翠月湖镇清江村村民熊泽全用鹅卵石在自家住房外墙上拼出的“共产党对老百姓好”8个大字。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55岁憨厚农民在地震中损失了全部家产,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他曾心如死灰,万念俱灭。是靠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好政策”,才住上如今漂亮的小楼。 都江堰旅游 http://www.lvmama.com/dest/chengdu_dujiangyanshi/ 天目湖一日游 http://tianmuhu.lvmama.com/chuji/ 天目湖自助游http://tianmuhu.lvmama.com/zishen/
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眼含热泪地说:“住上这样漂亮的房子,我做梦都没想到过。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今天的新家,这份大恩不能不记、不能不念。”质朴的语言完全发自熊泽全内心,他不仅说出了自己的感激之情,也准确表达了灾区群众的共同心声。
五年回首,记者深切地感受到,都江堰市的灾后重建以大智慧打造城市的民心工程,让每位受灾群众的心声都得到充分表达,让每个人都沐浴到同样的阳光。由此,都江堰从极重灾区迈步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都江堰,这座有着千年文化传承的历史古城,当她穿越汶川特大地震再次向世人走来时,人们不仅惊艳她的原地崛起,更惊艳她的发展起跳。
城乡住房建设超前20年发展,旅游超过震前水平,更大踏步地朝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目标迈进……5年后的今天,世人在都江堰这片土地上,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被视为“几乎不可能”的奇迹的诞生。
城乡住房跨越二十年
5月的都江堰,丛山叠翠、溪水潺潺,大片青黄色的油菜地散发着菜籽的芳香。明媚的春光中,记者穿过大片青黄色的油菜地,走进翠月湖镇东桂苑。这里小楼林立、错落有致,户户水、电、气、通讯、光纤畅通,给人以城市田园小区的印象。
郑道祥是这里有名的育树能手,地震前,一家4口住在70多平方米的旧平房中,收入主要来自家里的3亩多苗木。“当时因为交通不便,苗木运不出去,只能就地消化,年收入不足3万元。”郑道祥告诉记者,灾区重建后,这里的路修好了,交通方便了,他又包了8亩地育苗木,主要经营银杏和桂花,年收入10多万元,与村里其他村民一样,一家4口也搬进了160多平方米的两层新楼房。“最大的梦想就是今后承包一个更大的园林基地,种植更多种类的苗木。”
不远处,65岁的董仙玉正和外孙女坐在沙发上看着背投电视,住房内宽敞明亮,各种电器、家具一应俱全,厨房里还开通了天然气管道。“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年老了在家看看孩子,干点家务就很知足了”。堪比别墅的居住环境,让已经在新居住了3年多,年近古稀的董仙玉感觉到了晚年的幸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让她每月也有了“固定工资”,当记者问及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就希望能一家团聚、子孙健康,再也不要有地震。”平实的语言透露出质朴的心。
对此,村干部王霞深有感触,原来村民居住分散,几百米盖一处房子,基础设施配套很不好搞,现在大家集中居住,水泥路修好了,水、电、气、宽带和有线电视光纤都接进来了,村里设了垃圾桶,比原来整洁多了,城里有的东西,农村也都有了,“今后就希望能让更多的游客来看看灾区农家的大变化。”
“我们坚持在规划设计上群众说了算,在建设方式上群众说了算。”都江堰规划局长陈捷向记者说。在方案设计前,设计单位要深入村组农户与群众进行密切沟通。初步规划方案出台后,采取村组公示、群众评议的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要求须经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同意后才能实施,提高了规划的落地性,促进了建筑的多样性。
因为这样,一张规划设计图,陈捷和他的同事们少则要修改四五次,多则几十次,直到群众都满意为止。
这一切都在证明,都江堰用统筹城乡的思路推进灾后重建,闪烁着一条城乡发展的科学路径。目前,都江堰市6万余户重建农房完成,全部入住,相当于灾前农村20年的建设总量;按照“三打破三提高”和“四性”要求,规划建设了205个集中安置点,打造了一批全省农房重建典型。同时,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成效得到显现,城乡建设整体水平跨越20年左右。
援建变长效合作机制
随后,记者走进都江堰市壹街区,很难想象,五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农田和旧厂房,今天已变为灾后重建的城市样板,恍如上海的“新天地”。在这块4.6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现代的元素处处可见,古老的“因子”隐约可寻,一个烟囱和筒式红砖墙体被保留下来。
壹街区名字取“上海、都江堰是一家”和“建造一流社区”之意,这里是上海和都江堰携手以营造“和谐家园、生活乐园、大众公园、生态花园”为规划理念,打造的规模最大、功能配套最完善的震后重建新兴城市综合体,也是四川省内唯一一处同时兼具“川西风貌、上海风情”的特色街区。
61岁的彭生秀兴致勃勃地伺弄着自家的花木。女儿就在壹街区的一家超市上班,她自己每天去附近的活动中心和颐湖锻炼身体,在她位于壹街区问道西路45号洪桐园的家里,一家五口其乐融融。“我现在什么都有了,幸福指数很高了。”当提及有何梦想时,彭生秀想了许久,依然摇了摇头。
壹街区只是上海援建众多项目中的一个。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总投资84.2亿元,援建项目117个,实现了上海援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2013年4月11日,“上海·都江堰两地长效合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在上海举行,两地对口部门及单位就今年全年的长效合作达成了3个方面15个重点合作事项。
针对今年具体合作内容,上海、都江堰两地于4月11日举行了5项相关投资项目的签约仪式,协议投资总金额达到16.28亿元。
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上海将都江堰市列入对口长效合作地区,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鼓励上海企业到都江堰投资兴业。“援建结束后,上海市每年确定4个区(2013年为宝山、青浦、普陀、金山)牵头开展与都江堰市乡镇的具体对接合作。两地协定了一系列长效合作举措,在共办活动、产业合作、部门对接工作中创新方式,探索出一系列长效合作的新模式。”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副主任孙国彪表示。
产业重建跨越式发展
汽车行驶在静谧的乡间小道上,路两边青翠的树木随风起舞。站在新建成的沙西线向两侧眺望,视线所及都是大片黄绿相间的农田,在阳光下显得生机盎然,这就是都江堰市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
园区中的孙桥农业公司,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企业。“该公司是由国有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都江堰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于灾后合资组建的农业产业化成都市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文波介绍说。
在孙桥公司的整个生产流程中,科技含量最高、对工人要求最高的是组培中心。培育器皿、检测仪器、无菌操作间……大家似乎很难把这些透出浓浓“科技味”的元素和普通农民联系起来。然而,在这里工作的大部分人,恰恰是当地的普通农民。“这里的农民已经不再是以前只会种庄稼的农民,基本成了地地道道的农业‘土’专家。”张文波颇有些得意,“今后能造福更多当地农民就是我最大的梦想”。
纵观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截至目前,集聚区覆盖了崇义、胥家、天马、向峨等12个乡镇,耕地面积17万余亩,受益农业人口多达19万余人。这片发展前景广阔的土地,为都江堰市赢得了“中国猕猴桃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市”和“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的荣誉。
在旅游业上,五年中,青城山、都江堰等景区完成重建,虹口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聚集青城豪生、逸岭锦江、蓝光万豪、青城天元、百伦华美达等五星级酒店集群,成功推出《道解都江堰》、《时空之旅》等文化旅游产品……五年来,都江堰旅游业旅游综合收入翻了两番,是五年前的2.5倍。
“地震过去的五年,都江堰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未来,都江堰市要成为成都对外开放和旅游现代化、国际化的‘排头兵’,打造成国际旅游度假胜地。”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表示,都江堰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有众多优势,未来几年,都江堰将围绕这些旅游资源,按照国际旅游标准、要求进行开发利用。“我相信这个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记者手记:
五年前,这片土地曾经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一栋栋损毁的住房,一道道惊恐的目光,让这座城市被称为 “站立的废墟”;今天,漫步其间,映入眼帘的是布局有序、配套完善的住房和生活舒适、笑逐颜开的居民。
是什么力量创造出如此令人惊叹的人间奇迹?记者一路走,一路思考,当地干部群众用最质朴的语言给予我们饱含深情的回答。然而在各种回答中最让我们感慨的,是都江堰市翠月湖镇清江村村民熊泽全用鹅卵石在自家住房外墙上拼出的“共产党对老百姓好”8个大字。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55岁憨厚农民在地震中损失了全部家产,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他曾心如死灰,万念俱灭。是靠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好政策”,才住上如今漂亮的小楼。 都江堰旅游 http://www.lvmama.com/dest/chengdu_dujiangyanshi/ 天目湖一日游 http://tianmuhu.lvmama.com/chuji/ 天目湖自助游http://tianmuhu.lvmama.com/zishen/
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眼含热泪地说:“住上这样漂亮的房子,我做梦都没想到过。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今天的新家,这份大恩不能不记、不能不念。”质朴的语言完全发自熊泽全内心,他不仅说出了自己的感激之情,也准确表达了灾区群众的共同心声。
五年回首,记者深切地感受到,都江堰市的灾后重建以大智慧打造城市的民心工程,让每位受灾群众的心声都得到充分表达,让每个人都沐浴到同样的阳光。由此,都江堰从极重灾区迈步最具幸福感的城市。